民主管理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民主管理 -> 教代会 -> 正文

榆林学院三届一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1日 17:50 新闻来源:点击:

   

聚焦目标  深化改革    

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  

——榆林学院第三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许云华  

201812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五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31月二届教代会暨工代会以来,是学校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阶段。五年来,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校师生凝心聚力、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以推进榆林学院升格榆林大学为主线,以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推进转型发展,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成效显著。  

(一)大学建设快速推进    

2015年和2018年,省市两级政府两次签署共建榆林学院协议,支持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在政策、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我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今年签署的省市共建协议,在今后五年,市政府每年给予5000万、省教育厅每年给予3000万的持续支持。2017年,学校成功合并绥德师范学校,今年校庆时举行了挂牌仪式,传承和继承了绥德师范的红色基因,有力保护了绥德师范百年品牌,对于加快榆林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榆林市委市政府把榆林学院作为科创新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核心、把榆林学院新校区建设作为第一抓手,新校区四界已经划定,划拨3519.2亩大学建设用地,先期划拨1000亩并投入相当量的资金建设榆林学院科创城新校区。目前学校已经全面启动榆林学院科创新城校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工作,邀请7家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参加“榆林大学科创新城校区”项目概念规划设计国际邀请竞赛。  

(二)硕士点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学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建成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与西安石油大学等院校签署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先后有50多名研究生进站工作学习,培养和遴选了30余名教授专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多年培育的基础上,2018年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顺利实现由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办学层次的提升,翻开了榆林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同时,抓住国家“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成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本科专业达到55个,省级一流建设专业1个,培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    

(三)转型发展和对外合作成效显著    

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构建了“1231转型发展模式”。转型发展模式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转型发展经验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学校成为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5年顺利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6年成功入围国家百所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争取中省建设经费1.5亿元。学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先后与国(境)外26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选派了226名学生赴台湾友好高校交流学习,选派了47名优秀大学生赴马来亚大学和北方大学参加交换生项目,学校被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评为“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优质合作院校”。  

(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构建了“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外联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校被列为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获批1个国家级、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建立了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陕西众创空间孵化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考试和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生考研上线比例和录取人数逐年上升。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满意率在90%以上。2014年顺利通过陕西省委巡视诊断评估,2017年顺利通过陕西省师范专业引导性评估。    

(五)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高层次科研项目持续增加,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中2018年获批各类项目295项,总经费4516万元,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榆林科创新城首届校长书记圆桌会议,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和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科学技术研究院15个。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凝练了“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等研究方向,建成了30余个省市级科研平台,产出了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科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成功克隆了全国首例体细胞陕北白绒山羊,培育了世界最大的基因编辑绒山羊种群,带动榆林市科研水平迈入陕西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2014年学校发起,联合榆林市政府以及省内14所高校、11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2015年,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6年成功当选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六)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刚性引进和柔性聘用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新机制。成立了榆林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6名院士和2名学者进站工作。从中国农科院、西安交大、西北大学引进3名教授担任二级学院执行院长。2018年我校刚性引进博士48名,柔性引进学科专家6名。经过引进与培育,学校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现有教职员工1004人,其中专任教师661人,正高级职称81人,副高级职称267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758人,博士学位141人,在读博士53人,硕士生导师34人,博士生导师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2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人、三秦人才4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省级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    

(七)办学条件和民生工作持续改善    

新建了多层学生公寓、学生餐饮活动中心、教职工活动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的绩效工资连年增长,福利待遇进一步提高。2013年以来学校财务收支逐年稳步增加,实际收入从2013年的2.5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26亿元。2018年学校为在职教职工办理了职工互助保险,教职工在享受正常医保报销范围之外,自费部分又可报销60%-80%。学校也为教职工缴纳了公务员医疗补助,大病就医费可进行二次报销。加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美丽校园建设力度,校园绿化率达到47%,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教学办公区域全覆盖,视频监控校园全覆盖,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文明校园”。今年成功接入市政供暖管网,产教融合农牧中心、东南角学生公寓楼、校企合作能源化工基地等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这些都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政治组织保障更加坚强有力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省委巡视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功召开了中共榆林学院第一次党代会。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得到有效提升。2014年,学校班子在省属高等学校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2017年,学校班子在省属高等学校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再次被评为优秀并获“先进校级党委”荣誉。2018年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工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化学与化工学院党总支获“陕西省标杆党总支”,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获“陕西省样板党支部”。创新党风廉政教育形式,与榆林市纪委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分别成立了榆林廉政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榆林教育基地。认真贯彻“双百工程”,立足学校所能,实施精准对接,先后累计投入经费152万元,人力833人次,助力榆林脱贫攻坚。我校扶贫工作扎实到位,得到省市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1名同志荣获“全省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陕西卫视对榆林学院教授专家扶贫工作组精准帮扶枣林则沟村做了专题报道。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我们的工作有突破、有亮点,综合改革的力度、工作推进的深度、发展成果的效度都达到了新水平,师生员工及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荣誉感进一步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和榆林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校广大教职员工众志成城、努力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上级领导、地方政府和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认识到,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抢抓发展机遇,争取最大支持;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身健体聚内力,厚积薄发赢竞争;必须强力推进综合改革,突破发展桎梏和瓶颈,创新体制机制,盘活办学资源,增强发展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人才队伍活力,紧盯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关心、激励、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员工推动学校发展上水平。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一段时期,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国家建设“双一流”和陕西省建设“四个一流”的战略机遇,面临着陕西省追赶超越的历史机遇,面临着榆林市“三大目标”的建设机遇,面临着学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但同时,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学校在全国和陕西高校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境地。学校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挑战和不足。    

一是教学中心地位树立不牢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动力不足,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开放式办学推进缓慢;教学激励效应发挥不够,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创新不够,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急待提升,“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行业企业历练少;部分新上专业基础条件薄弱,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建设滞后;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省级以上教学平台、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等标志性成果和奖项数量较少;在省内17所同等院校中新生平均录取分数连续5年处于倒数,第一志愿报考率连续5年徘徊在50%左右,20185个专业报考率不到10%,专业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不到位,教学管理、教学监控仍需加强。    

二是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还不够高,标志性成果少,特别是省级成果更少,国家级成果基本没有;面上基金没有、青年基金较少;科研经费的体量与榆林市经济体量不相称;除了生命科学学院外,其它院系基本没有较为完整的科研团队。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滞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度还不够;人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院系博士引进困难;引进的人才与我们的学科契合度、教学吻合度、科研融合度、与榆林主导产业的对接度等不尽理想;柔性引进专家的功效没有发挥,已经引进的人才利用不充分。    

四是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还不够突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数量偏少;所有学科专业排名都是A,B,C,D,E中的E等。    

五是部分管理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怕担责、不作为的现象部分存在;讲规则、讲程序的制度文化等新常态建设有待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作开展不能跟上学校的发展目标,一些干部对本单位的未来发展没想法、没做法,无目标、无指标、无对标;干部考核形式单一,分类不明确、不科学,考核体系不健全。  

六是国际合作办学意识不强,理念不先进;国际化办学层次质量不高,招生数量少;校际合作中学生交换项目少,教师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访学、研修、参加学术会议数量很少;中外科技合作水平低。    

七是办学条件滞后,场馆短缺、实验设备更新慢、信息化水平低、学生住宿条件差等;教职工的待遇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偏低,学校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基于以上考虑,学校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榆林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指南,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大学转型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以一流学科和硕士点建设为抓手,以高端科学研究为牵引,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制度和政策为保障,以绥师合并和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奋斗。    

三、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思路和任务  

(一)坚持立足榆林,科学谋划大学实现路径    

我们要高度契合榆林社会经济发展:围绕榆林市实现“三大目标”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围绕实现“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目标,拟重点建设国内一流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学院、材料学院,打造国内一流的化工、能源、材料、智能学科和专业;围绕实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拟重点建设生命科学学院,打造国内一流的农林畜牧学科和专业;围绕实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目标,拟重点建设建筑规划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打造国内一流的建筑、教育、医学学科和专业。我们要围绕榆林“煤头化尾”的产业格局,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源;要围绕榆林的煤化工、油化工、盐化工、气化工、镁铝合金等产业主线调整培养方向、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要围绕榆林市新布局的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碱化工六条产业链引进和组建一流科研团队。    

我们要深度融合在榆大型企业:将在榆林的中、省大企业的一流工艺、技术、装备引进教材,引进课堂;还要将这些企业汇集的一流产业技术队伍引入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我们要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企业需求办学,打通产学研相结合的通道;我们要围绕榆林近期拟建设的十二个煤化工产业高端化重点项目,提前对接谋划培养预备人才和量身打造人才。    

我们要广度联合大院、大所、大校:将高水平大学、大院大所中的与榆林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战略产业契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研究研发中心延伸建设、拓展建设、拾遗补缺建设、上中下游分段建设、全产业链全要素整合建设,发挥和利用他们已有的平台资源和人才资源,聚焦特色产业链中关键、共性和瓶颈技术问题,以企业与政府的项目为纽带,以知名院士和国家级人才为旗帜,以我们校内优秀博士、科研人员为支点,以招聘国际国内顶级科研人员为支撑,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基地、产出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大奖励。  

(二)发挥区域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特色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决定的,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特色办学和办出特色也是我们榆林学院唯一的出路和发展路径。我们具备特色发展的处境:榆林现在和将来,汇聚几十家一流的能源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都是世界一流的;我们有特色发展的历史机遇:榆林市正在布局六条新的能源化工产业链和十二个重大的能源化工项目;我们有特色发展的市场需求驱动力:煤化工、油化工、气化工、盐化工以及镁、铝产业、羊产业、特色小杂粮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共性、关键和瓶颈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我们有办出特色的条件:榆林市将会给我们提供可观的硬、软件建设的支持;我们也有办出特色,提供智力支撑的迫切性:榆林主导产业急需实现从原料向材料转化、从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拓展、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我们更有办出特色的工作要求: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和榆林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要发挥经济主战场前沿阵地区域优势,服务于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陕西第二大经济体。  

我们将以“需求为导向”:围绕榆林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承担起人才培养功能、人员培训功能、人才洼地功能、智力支撑功能;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榆林战略产业、未来产业、主导产业存在的共性、瓶颈问题,整合校内外资金资源、平台资源和人才资源,布局重大研发项目,助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我们将以“目标为导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党代会明确的学校定位,要紧紧扣住“升格大学”、“应用型”、“高水平”这三个主题词及其内涵,全面梳理、顶层设计,缺什么补什么;我们将以“指标为引领”:深入研究“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找好对标,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各院系的指标目标和实现措施。  

(三)做好顶层设计,打造“一校三区”    

认真做好科创新城校区概念规划工作,201914日举办科创新城校区概念规划国际邀请赛专家评审会,3月底完成科创新城校区规划设计和修建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科创新城校区建设项目报省、市发改委评审、立项、审批,争取多方资金支持。新校区实质性修建预计于201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一期建设1000亩左右,投资概算9.768亿元左右,建设期三年。一期建设项目还包括:教职工公寓1200套;市政府协调北京师范大学,在我校新校区附近引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力争与新校区建设同步推进。    

积极推进绥德师范校区灾后重建和旧貌恢复工作,将绥师校区建成“一个阵地”、“两个中心”。“一个阵地”,就是要充分发挥绥德师范的鲜亮教育特色优势,把绥师校区建成陕北地区县、镇幼儿和小学教师培养的阵地,为陕北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贡献基础力量。“两个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绥德师范悠久光荣的革命传统优势,充分运用陕北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借助北京师范大学和有关研究机构力量,把绥师校区建成西北地区师德师风教育中心、西北革命史研究中心。积极争取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绥德师范校区,争取省教育厅和榆林市政府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从2019年开始,在绥德师范校区招收高中起点三年制和初中起点“3+2”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生。    

(四)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思考,积极应对教育发展变化,实现教育新的转型。就我们学校而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要通过全力打造,真正实现教材、教学内容的转型,教师的转型,授课方式的转型,评价体系的转型,管理模式的转型。    

巩固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思维,推进教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激励措施等综合性改革,力争5年内彻底改变教育教学面貌。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打造产教融合典范,充分利用校地、校校、校企优势,创新开放办学模式。重点引进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以教学名师领衔,针对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组建应用型本科教学研究团队和教学授课团队,整体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生源质量和优质生源的数量。我们改变不了学校的出生、地理位置和社会、家长、学生对我们的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教学质量、教育水平的提升,优惠政策的出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生源基地建设来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提升学校第一志愿报考率、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和高分学生报考数量。我们要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工程”、“生源基地建设工程”,出台《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本科生生源质量提升管理办法》《产教融合项目管理办法》《校校合作办学实施意见》《校企合作办学实施意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等文件,改革管理办法、考核考评办法和鼓励激励政策。从2019年开始,把学校第一志愿报考率、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高分学生报考数量、生源基地的建设质量等招生指标纳入年度考评体系。    

推进辅修专业建设,完善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获得学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因课制宜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置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表彰奖励在课堂教学中成绩突出,效果优异,长期潜心教学一线,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树立教学优秀榜样,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国际化办学。国际化是高等院校发展的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的五大功能之一,更是榆林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需要。语言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基础,没有语言国际化,何谈大学国际化?我们要规模化引进语言外教,实行课堂双老师制,让我们的学生语言能力达到国际化的要求。我们要整建制引进国际教学团队,采取“4+0”、“6+0”模式,在国内实现有规模的国际化。我们要深化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的合作办学,使之真正像国际化办学的模样。    

(五)大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    

科研平台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平台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我们要切实加强我校科研平台建设,出台榆林学院高层次科研平台支持意见和考核管理办法,重点建设好现有4个省级科研平台,利用3-5年时间,积极争取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省级科研平台3-5个。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重点引进一批在高端能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知名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作为相关科研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整合校内各方资源,启动重大科研项目,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完善科研制度,出台《新进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重点研发项目管理办法》《重点研发项目启动实施方案》《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重点敦促学校教授、博士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力争实现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大力推动15个共建研究院启动落地,充分发挥共建研究院的“人才共引共享功能”、“合作办学功能”、“榆林产业技术问题的联合研究攻关功能”、“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增强功能”等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资源和我们学校人才资源,加强与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榆林中心)的合作,共同打造国家级“煤测试中心”、“镁合金分析测试中心”,并实现科技资源的校内、校校、校企、学校政府间的共建共享共用。  

(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第一驱动力。围绕“引才、用才、育才”,谋篇布局、谋划发展,写好“引得进、用得好、稳得住”三篇文章。我们遵循“共建、共有、共研、共享”机制,采取“1+2”、“n+N”模式,规模化引进人才并实现成果的规模化。提高引进人才与榆林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契合度;提高与学校学科专业的匹配度、提高与办学特色和特色办学的吻合度、提高与现有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融合度。生科院与化工院的人才引进重点要调结构,其它学院人才引进要采取各种措施求增量。充分发挥榆林学院在榆林地区的人才洼地和人才载体功能,在为学校自身发展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地市发展引进人才,为县区发展引进人才,为企业发展引进人才,与政府企业共引共用共享人才资源。采取长期或短期挂职的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人才共有共享,打通政、产、学、研、商通道。深入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完善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等各类教师岗位职责、上岗条件、聘期目标,配套改革考核和薪酬激励办法,形成系统的实施方案。探索打通标志性教学成果、标志性科研成果的职称评定通道,激发优秀人才干事创业、追赶超越的热情及对党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奉献热忱。    

(七)转作风改教风正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行政作风关乎学校形象,关乎学校长远发展。狠抓作风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师生为本,切实增强服务意识,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坚持严实结合,让学习、调研、思考成为干部职工的习惯,要强化“由我来办”的责任意识、“马上就办”的效率意识、“办就办好”的质量意识,着力增强谋事、干事、成事的本领。要提高执行能力,狠抓工作落实,强化督查督办,提升部门协作能力。    

教风是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教师要回归本分,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要按照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四大要求来鞭策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要坚决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要尽快出台并严格执行教师培训、考核、准入制度。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育人为本、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提升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影响力,实施师德年度考核制度,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制”。    

学风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教育学生回归常识,学生第一要务就是要刻苦学习,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要强化学风,构建学校领导主抓、学生处、教务处、团委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学院具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学风建设与评优表彰、党员发展等工作挂钩。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和科技、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对学生合理“增负”。要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抓学风,重点抓好课堂教学秩序,治理上课“低头族”,解决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    

通过狠抓学生学风、教师教风、行政作风建设,让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让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让“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八)抓好民生工程,改善办学条件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积极推进学生公寓、实验实训中心和现代农牧科教基地三大建设项目。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进程,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推动办公自动化、图书档案数字化,实现数据信息一体化,建成数据共享中心,打造信息化校园的升级版。提升资产运营和经费筹措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深化后勤服务改革,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通过新校区建设、集体团购等多种渠道全力解决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提高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让每个教职工能切切实实享受学校发展的红利。持续做好特殊群体学生、贫困学生的帮扶资助工作。改善校园文体设施,全面推进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稳定安全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保驾护航。  

(九)强化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合力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教育根本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明确谁在办学、为谁办学、怎么办学。要把各级党组织的建设贯穿整个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成效的全过程,要把学校的党建工作融入到作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全要素中,要发挥出党建工作的先进模范、战斗堡垒的功能,更要发挥出党建凝心聚力的、同心同向同力的纽带功能,把加强党建所形成的强有力的组织力、政治力,转化为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的执行力上。不断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三项机制”作用,对不适应学校发展过程中,履职不力、担当不足、工作平庸、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进行“能下”调整。要切实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让“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全体党员干部要以贡献获得资源、以努力获得支持、以成果换得资金,以有为换得有位。    

同志们,未来开放的榆林大学,是陕甘宁蒙晋五省交汇区人才培养的摇篮、智力培育的支撑源;是汇聚国际国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载体、陕北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传承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研发中心承载的支撑点;是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智慧碰撞出耀眼火花的交汇地;是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产品链、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桥梁;是凝聚能源化工尖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地;是打造能源化工产业自主品牌的创新地、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地、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地、榆林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地;也应该能融合政府战略引领功能、企业市场引导功能、大学研究研发孵化功能,进而真正成为榆林市实现“三大目标”、“两个更大”的有力助推手。    

各位代表,全体教职工与榆林学院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学校过去的成绩凝结着全体教职工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学校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与艰苦奋斗。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让我们全体学院人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觉担负起新时代学院人的崇高使命,扎根榆林大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抢抓机遇、再立新功,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